金晟富:7.16黄金降息引爆多头士气,金价下一个目标是哪?... 许广汉:自己是太监,女儿是皇后... 夫妻活动后,女性尽量少做“这件事”,你的子宫可能比较“舒服”... 杨舒茗与黄悦鑫各具特色:前者成熟稳重,后者潜力无穷... 晶升股份预计2024年1-6月净利润盈利3,300万元至3,650万元,同比上年...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>> 你的位置:恒行娱乐 > 最新动态 > 门票售出200万张,284名国人参赛的全球盛事,却无人在意

门票售出200万张,284名国人参赛的全球盛事,却无人在意
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0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  

残缺的肉体下,他们的灵魂完整且强大。

——女同事说

#

点赞、在看,顺便★标俺们

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!

随着巴黎奥运会的落幕,赛场上的余热逐渐退却。但很多人可能会忽视,这里正有另一场比赛即将开启。

这场同样在巴黎举行的盛大赛事,正是刚刚开幕的第17届残奥会。

尽管它有些不同,参与其中的运动员们却总是能用自身精彩绝伦的表现,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强大震撼。

他们的存在,值得我们每个人的关注与鼓舞。

01

耳边有风,灵魂有火

细数残奥会上的中国代表团经典时刻,有太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。

2012年伦敦残奥会男子100米决赛现场,中国选手赵旭格外引人注目。

相比于其他手部健全的选手,失去了大部分双臂的赵旭有着显而易见的劣势。

这不仅意味着他在高速奔跑中难以保持平衡,在其他选手都可以下蹲使用速度最快的分矩式起跑时,没有双臂的赵旭却只能选择站立起跑,从开始就很可能落后一截。

但当镜头在比赛开始前对准他时,赵旭却无比坚定而又自然地举起自己的胳膊,向观众们挥舞着打招呼。

对着镜头,赵旭大声喊出了三个字——“我要飞!”

比赛开始,赵旭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话,短暂的落后迎来了快速的反超,最终以11秒零七的成绩领先0.03秒获得冠军,为中国残奥运动员创造了历史性的时刻。

冲过终点那一刻,他双臂空缺的位置,仿佛真的长出一双翅膀,带着他多年的血泪,拼了命地冲刺翱翔。

中国独腿车手曾思妮,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获得了两块金牌、实现历史性后突破后,她又在2021年2020年东京残奥会重回巅峰。

在参加场地自行车女子C1-3级3000米个人追逐赛资格赛中,这个坚强的广东姑娘仅凭单腿骑车,接连超越场内其他双腿的对手勇夺冠军,以风驰电掣之姿一举打破世界纪录。

在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,31岁的无臂老将郑涛打破纪录夺冠,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独揽四金。

普通人都有对溺水的天然恐惧,可失去双臂的郑涛却一次次跳入泳池,每天练习八九个小时。

没有双臂支撑借力,他就用嘴咬住毛巾出发;无法伸手拍击终点,他就用头猛力撞击终点处的坚壁。

在泳池中飞速穿梭的他,如同一条真正的鱼,让现场的所有人为之触动、喝彩,将这“无臂飞鱼”的姿态牢牢印刻在脑海。

2021年东京残奥会上,中国全盲女飞人刘翠青获得两金一银。

没有视物能力,只靠一根10厘米的引导绳与领跑员相连。盲人运动员需要完全信任对方,在黑暗中带来的失衡和恐惧中全力向前奔跑。

而作为领跑员的徐东林,需要在最快速度中保持步调一致,并悉心协助赛场上的运动员无畏迈步向前,这其中的难度常人实在难以想象。

但他们做到了,并且十年如一日地配合默契,相互成就。自合作以来,刘翠青这些年登上大大小小的领奖台不下五十次,战绩无比辉煌。

而作为引导和付出的角色,领跑员没有奖牌,只为成就对方,但徐东林从选择这一身份的那一刻,就已经下定了决心。

在冬残奥200米T11夺冠时,徐冬林给刘翠青披上国旗后,将她高高举起。他说,“我想让那一刻所有的欢呼,都朝翠青涌过去。”

此外,国际赛场上诸多不屈不挠的顽强身影,都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来自埃及的无臂乒乓球手哈马托,在用脚发球后,需要全程用嘴咬着拍子打球,击打的力度却丝毫不逊色于对手;

美国残疾射箭运动员斯塔兹曼天生没有双臂,却凭借着灵活而强壮的腿部力量,在赛场上靠双脚拉弓射箭,连中十环,成为引爆整个赛场的神射手;

还有单臂举重、单臂游泳、盲眼跳高、盲眼跳远等项目中的勇士们,他们所需要克服的困难,我们甚至连大概想象都做不到,只能从细节中窥见十之一二的不易。

可也正是这仅仅显露出的十之一二,便能给看到的每一个人带来无比强大的力量。

“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,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。”他们将命运的嘲弄付之一炬,用生命的坚韧,亲手缔造属于自己的奇迹。

残奥会的意义,正是用包容与尊重,给残障人群一次专属的展现机会,让他们在与命运抗争时写下的乐章,得以在世界的瞩目下奏响。

残缺的肉体下,他们的灵魂完整且强大。

02

圣火为何燃烧

残奥会的诞生,其实与二战颇有关联。

曾经在古欧洲,残障人士由于身体的缺陷,被愚昧地认为是不详与邪恶的象征,并因此长期受到人们的歧视与排挤。

本就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的他们,更是因为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环境,在生活中举步维艰。

这种情况在二战后迎来了改善,残酷的战火,让大量英勇奋战的士兵落下了终生残疾。

直面他们为国奉献的无畏与惨痛后,人们以对待英雄的方式表达敬意与感激,同时,也开始有意识地对残障群体表现出包容与接纳。

在帮助残障人士进行复健的过程中,英国的神经外科医生路德维格·格特曼爵士,率先提出了体育疗法。

他认为,通过积极的体育竞技进行身体锻炼,能够有效替代此前的按摩治疗法。

图源:微信公众号@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

于是,人们惊奇地发现,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锻炼他们的身体,还能极大地调节残障人士的心理状态,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重燃热情与希望。

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下,许多人还注意到,相比于健全人士,残障人士在体育运动当中,往往更能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。

1948年,格特曼医生牵头举办了斯托克·曼德维尔残疾人体育比赛。

16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,是参赛的全部运动员。这场算不上正式的小型比赛,正是日后残奥会的前身。

图源:微信公众号@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

此后,格特曼又坚持举办了多届残运会。直到1960年,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,标志着残奥会的正式成立。

1988年,夏季和冬季残奥被认定为奥运会的固定项目。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结束之后,紧接着便举办了残奥会。

从此,奥运会与残奥会就这样在尊重与包容的旋律中紧密相连,奥林匹克精神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诠释。

如今的残奥会,考虑到人员、住宿、交通、场地和总体日程安排,多在奥运会闭幕两周后举行。

也正因如此,历届残奥会的关注度偏低,比不上奥运赛场上的万众瞩目。但身为拼尽全力、为国争光的运动员,他们本身就已经无比耀眼。

有人说过,“如果奥运会比拼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,那么残运会比拼的就是人类最无畏的灵魂。”

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需要付出超常人百倍的努力,才能来到这片挑战极限的赛场上。

与此同时,人们也在为这个充满意义的平台不断搭建新的框架,许多特别的规则由此而来。

首先,就是比赛组别的分类。

残奥会将根据运动员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别,并通过严格的医学功能分级确定参赛级别。

各项标准的精准细致,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比赛的公平性,尽可能让残疾程度相当的运动员在同一组别中竞争,不同的项目也会有特定的分类标准。

同时,还有最低参赛标准,该标准由国际残奥委会和相关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设定,以确保运动员具备一定的竞技水平。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,也要确保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安全性。

如此划分下来,就诞生了许多不一样的比赛场面。

比如在残奥会的第一大项——田径项目中,腿部截肢的运动员会在比赛中佩戴假肢。

这种跑步专用假肢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,不仅轻便坚固,而且富有韧性。脚板底部的钉子提供的抓地效果,能很快为运动员提供反作用力帮助前进。

由于线条流畅,造型酷似猎豹后腿,它也常被称为“刀锋”假肢,有一种利落的科技感。

还有同为田径项目的轮椅竞速比赛,运动员必须使用特制的竞速轮椅,或运用腰部力量或运用手臂动作进行驱动,以轮椅前方的小轮触线为评判标准。

比赛中的他们为减少空气阻力,往往会将头埋到与椅子同样的高度,使得头、胸、腰、臀处于与地面平行的水平面上。高速前进时,宛如一架架疾驰冲锋的战车,赛况沸腾。

此外,还有盲人足球和盲人门球项目,为避免运动员因视力受损程度不同造成的差异,他们会在比赛中戴上全黑眼罩。

比赛用的足球有内置铃铛,门球内部有高音量响铃。运动员们看不见球门,看不见对手和队友,仅靠触觉和听觉来判断球的位置,球门后还会站一名引导员为球员提供指导。

观看比赛时,现场观众必须保持足够的安静,以防止造成声音上的干扰,直到进球后才得以大声欢呼,实在是相当有反差的场景。

还有许多根据项目特别制定的规则,在残奥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完善,只为给运动员们提供一个公平的、安全的、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世界舞台。

倘若你从前没有关注过,也许不会知道,自1984年中国残奥军团参赛以来,运动健儿们每一次都能斩获极其亮眼的佳绩。

自从2004年登顶奖牌榜后,接下来的五届夏季残奥会,中国体育代表团持续霸榜,连续五届获得金牌榜、奖牌榜的双榜第一,气势如虹。

在今年巴黎残奥会的号角声中,中国第 11 次派团参加夏季残奥会,届时将与来自约 16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400 名运动员共同参赛。中国残奥代表团将参加 19 个大项、302 个小项的角逐。

此次出征,他们值得被更多人看见。

图源:微博@央视新闻

史铁生在《我的梦想》里有这样一段话——

“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圣火为何而燃烧,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,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。”

蓬勃的火焰里,他们的生命历经命运的千百次锤击,被淬炼出独一无二的光华。

03

我看不见世界

但世界可以看见我

从热火朝天的比赛中挪开眼,也许会有不少人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残障人士。

根据数据来看,截至2023年底,中国残障人群总人数为8591.4万人,占总人口的6.16%,涉及2.6亿家庭人口。这其中,仅盲人的数量就达到了将近1700万‌。‌

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可很多人这时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——为什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很少看见盲人?

有这样疑问的人不是少数,但只要稍加观察,就能明白这背后的原因。

其实原因无他,对于他们而言,想要出门真的太难太难了。

这里的“难”并不光是指心理上的恐惧不安,生理上的黑暗失衡,还有社会环境的不友好。

试问,有多少人在出门时注意过盲道?又有多少人亲眼见过一条完全畅通无阻的盲道?

车辆肆无忌惮的违规停放,摆放大物件时心安理得的大面积占用,还有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公共设施规划,轻易就将盲人群体的权益作为权衡后的牺牲品踩在脚下。

花坛、警示杆、窨井盖……本就漆黑一片的世界里,随便哪一个都能让他们摔得头破血流。

还有盲道规划存在明显问题的,包括但不限于缺失、混乱、错标,有些极其不合理的路线规划,甚至会将失明者直直引导向危险中心。

更有甚者,将需要注重功能性的盲道,当作随心摆弄设计的装饰品。

那些弯弯扭扭、花里胡哨的路线,既不新奇也不美观,使用的盲人看不见、走不了,不使用的人更是只觉得荒谬。

更不用提一些为了耐腐蚀耐磨损所铺设的不锈钢盲道,一旦下过雨,哪怕是健全人都免不了狠狠滑倒。尤其大多都在十字路口这类危险地段,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。许多人忍不住发问,“能让设计师自己闭眼走上一遍吗?”

盲道作为盲人出行里最重要的辅助之一,却被这样轻率对待,潦草了事,甚至用于花里胡哨的装点作用。

盲人群体明明学会了用盲杖,却仍然举步维艰,这让他们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?

甚至于,身为弱势群体,他们微弱的发声并不能真正起效。而除了身边有盲人亲友,或是偶然关注到了这一点的人们,普通人里又有多少会去真正担忧并为他们争取?

于是,基础设施不完善,那就不去使用了;出行不安全,那就渐渐不出门了。

喧嚣的赛场之外,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,就这样无声地消失在了大众的生活里。可他们原本,也能好好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。

之前有这样一个视频上了B站热门榜,标题是简简单单的“盲人大学生的校园日常”,却在短时间内收获了2500多万播放量。

博主@夏果夏果在2019年因病后天失明,就读于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他,分享了自己去学校食堂吃饭的一小段日常。

由于该学校是国内办学最早的针对残疾人的本科院校,校内的无障碍设施比较健全,博主走在校园里时相对熟练,路线也牢记于心,总体还算顺利。

但小小的意外有时候也免不了,用盲杖探路时总会不小心绊到前面同学的腿,哪怕意识到之后连连道歉也还是免不了有点小尴尬;

来到熟悉的窗口点了喜欢的面条,却在开吃的时候拿反了筷子,就这样用筷尾无知无觉地吃完了一整碗面;

走过关了一半的双开门时,盲杖的角度偏偏探到了开启的那半边,面前却是没开启的铁门。

博主毫无防备地往前一走,直接在厚重的门框上重重地撞了脑袋,晕眩半天都缓不过来。

复杂的行进路线,时刻存在的危险,挤挤挨挨的人群,许多人直言这是自己“看过最紧张的视频”。

评论里除了鼓励与加油,还有许多人发现了大量潜在的危险,比如某一处的石墩差点就有可能把博主绊倒,比如坐电梯时直接进轿厢的话,因为看不见,很难预防电梯故障时踩空的隐患。

而这,甚至已经是建立在配套设施相对完善、环境较为简单的校园环境中的情况。

除此之外,博主@诺子喵呜在广州地铁的无障碍测评视频,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。

在她乘坐地铁的过程中,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广州地铁对盲人的“多站式”接力服务,为博主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帮助。

这样优秀的无障碍服务,也让博主得以经常乘坐地铁与好友碰面出行。

图源:哔哩哔哩@诺子喵呜

不过,哪怕地铁内服务已经尽可能完善,但每当博主出站后,她所行走的盲道也常常会被不知名的物件占据阻挡。

有时候,脚下的盲道甚至会直接断裂缺失,只留她错愕地僵立在原地,小心翼翼地用盲杖向四周划拉摸索。

评论里看到这一幕时心酸气愤的声音,在那一刻却显得十分无能为力。

尽管艰难,他们仍然坚持分享着自己的真实日常,不仅会学着自己做饭、坐地铁、剪视频,还会进行许多相关科普,吸引更多人了解。

博主@特爱吃荷包蛋身患先天性的耳聋,可她乐观的生活态度却让无数网友为之吸引,灿烂开朗的笑容更是极富感染力。

在面对“装聋人博流量”的无端质疑时,她甚至真情实感地感到了巨大的开心。

因为尽管对方抱有明晃晃的恶意,但她觉得,这无疑是对自己发音标准的一种反向认可,让她感觉自己从小坚持的康复训练有了显著的成果。

视频中,她曾多次向大家解释,“聋”并不代表“哑”,“聋哑人”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统称。对于一直在努力练习发声的聋人而言,这个词其实并不礼貌也并不准确。

图源:哔哩哔哩@特爱吃荷包蛋

这样的细节如果不经提醒,真的很容易被人们忽略,正如他们在生活中相对微弱的存在感。

只有当人们真正开始意识到并主动关注,才能推动更加良性的发展。

前几天,博主@琳的精神世界发布的视频引发了大量讨论,镜头记录下了她亲身体验坐轮椅出行的一天,真实情况也比许多人预想中艰难数倍。

画面中,地上的每一个台阶和阻碍都会让她被迫止步,密集的车流和人群压迫感满满。

卡在电梯里,遇到坡坎推不上去,为寻找一个能通过的出口反复绕行,让博主几度崩溃乃至落泪。

尽管这只是一次高度还原的社会体验,但她双手被磨出的累累血泡,却实打实地让大家看到了残障人士的真实困境。

同时,也让看完视频的每一个人,更加意识到了作为健全人,主动向他们提供帮助的重要性。

视频中帮忙搬动轮椅的大叔,面对质疑为她解围的阿姨,主动照顾的餐饮服务生,以及将无障碍做到实处的南博工作人员,一双双坚定伸出的手,都在化解困难的过程中,带给了博主源源不断的温暖。

路过阿姨的解围

图源:抖音@琳的精神世界

的确,我国对于残障人群的无障碍设施建设,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很多的事要学习。

但改变,正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了解与交流中累积而成的。这不仅适用于生活中的残障人士,也同样适用于残奥会。

许多人在看见他们时,眼里总是带着怜悯和同情,甚至于因为太过共情不敢看、不忍心看。

但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知,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身上的不幸。

因为他们之所以能站在赛场上,能走在公共场合中,靠的从来不会是悲惨,而是顽强不屈的勇气,是跌倒后不断爬起的信念。这一切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投以平等的注视和敬佩。

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上,残奥会4金获得者、田径运动员李端,作为残奥会有史以来第一个盲人点火者,在全世界面前靠双手的感知,成功点燃了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。

他是这样说的:“我看不见火炬,但如果能把最后一棒火炬插好,就能让世界看见我们。”

愿在未来的每一天,他们都能被看见。

参考资料:

1.中国日报《你知道残奥会的由来吗?》

2.中国残疾人杂志社《【逐梦残奥 闪耀巴黎】详解→2024年巴黎残奥会项目》

3.中新体坛《奥运会之后,人类为什么需要残奥会?》

4.差评X.PIN《你真的很应该看看这届残奥会》

5.夏果夏果《盲人大学生的校园日常|虽然发生了点意外,但还是吃到了好吃的》

6.诺子喵呜《【诺子】真正优秀的无障碍是什么样子?盲人第一视角出行测评广州地铁!》

每日互动

你在生活中关注过残障人士吗?

评论区告诉我~

面对小朋友,新东方有编程、美术、机器人、科学等素质课程,也有口才、写字、脑力、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,还有游学营地喔;

面对高中生、大学生,有留学咨询、出国考试、大学四六级、考研、专升本、成人英语;

反正,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,只要是你想学的,我们都有(嘻~)

有需要欢迎,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~

//

更多好看的

中国“本土”钢铁侠在晚清就诞生了?暑期最“神金”剧集,一口气连刷10集!

《黑神话:悟空》,在全球文化霸权中,杀出重围

中国退步最严重大学?专业四次补录都无人报考,曾经的“无冕之王”如今连双一流都不是?

盲人运动员赵旭残障残奥会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上一篇:杨舒茗与黄悦鑫各具特色:前者成熟稳重,后者潜力无穷

下一篇:许广汉:自己是太监,女儿是皇后

Powered by 恒行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